東航與開發開放事業共成長 助推而立浦東振翅高飛
2020年金秋,浦東開發開放迎來了30周年紀念,三十年的時光荏苒與砥礪奮進中,黃浦江不再是切斷繁華的天塹,“寧要浦西一張床,不要浦東一間房”的傳統觀念被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國際經濟、金融、貿易、航運、科創中心的發展高地所取代。
“要想強,上民航”。也是在這30年的時間里,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上海、浦東的民航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,上海成長為中國民航客貨運量最大的航空樞紐,成為全球第五個、中國第一個航空樞紐億級客流俱樂部成員,連續多年位居航空貨運全球第三,浦東機場則是這一事業的主陣地;東航作為上海、浦東最大的主基地航司,作為民航的國家隊、主力軍,在其間發揮了民航央企不可或缺的先導與撬動作用,全力服務國際航運中心建設,全力助推浦東開發開放事業起飛。
筑基浦東崛起國際航空樞紐
東航的成長歷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1月,民航上海管理局飛行中隊的初上藍天,而東航探索現代企業模式下的運營之路,則始于1988年伴隨民航改革而掛牌開始公司化經營。上世紀90年代,是浦東開發開放事業的起步期,也是東航開啟企業化運營的新一輪創業期;在浦東為上海再建設一座新的大型國際機場,既是浦東開發開放濃墨重彩的一筆,更記錄著東航的責任擔當。
圖:1999年東航派出客機執行浦東機場試飛任務
1999年8月30日的東海之濱,東航派出一架MD-11寬體客機,在完成一期建設的浦東機場順利執行了試飛任務,標志著這座空港正式具備了運行民航客機的能力;同年9月16日,日后加入東航大家庭的上海航空FM451“上海-重慶”航班首航成功,浦東機場宣告通航。從那時起,上海成為我國一座城市運營兩座大型國際機場的首個“一市兩場”范例,東航也成為了中國民航探索主基地航空公司“一市兩場”運行、在浦東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開路先鋒。
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,東航就提出了“飛向世界”的戰略決策,但大規模的飛向全球是從浦東起步。隨著1999年的開航,與浦東機場的國際門戶樞紐定位相呼應,東航積極開辟國際遠程航線,通達歐亞美澳,并通過國內航線網絡輸送客流,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樞紐節點。東航的主業上市公司--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,同樣注冊落戶浦東,并于1997年成為中國民航首家在上海、香港、紐約三地上市的航司。
2009年,東航與同城的上海航空聯合重組、攜手出發。也是在這一年,《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,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》正式通過,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再度提速。而全情參與其間的東航,則迎來了自己的“黃金十年”。
回首來時路,1990年浦東開發之初,整個中國民航一共只有200多架客機,其中47架是當時新型的波音、空客噴氣式飛機,而今天,僅東航就有750多架新型客機,其中投放在浦東機場的便有100多架。在1999年浦東機場投運后的幾個月間,東航平均每天在浦東保障30個進出港航班、不到千名旅客。30年后,2019年東航在浦東進出港航班達18.7萬架次,保障旅客2710萬。東航用自己的發展碩果,用民航央企的先導力量,為浦東崛起世界級的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有力筑基。
圖:東航客機從主基地浦東國際機場起飛
把握浦東機遇飛向“世界一流”